四川农业大学

报刊:《四川农业大学报》

内容搜索

标题导航

  • 夏之初体验

    摘要:前日,一场暴雨袭来,雅安雨城的实力得以展现。因为饭后出门遛食并没有带伞,我只能一路小跑回宿舍,所幸我回得早,暴雨还未袭来,若是再晚十分钟,估计真得成个落汤鸡。一路上星星点点...

  • 一蓑烟雨任平生

    摘要:一首诗词,一支歌曲,一段经典,受益终身。最近央视的一档综艺节目———《经典咏流传》让我再次翻开了林语堂先生的《苏东坡传》,再次和这位“词豪”来一次对话。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,...

  • 桂花雨·天幕

    摘要:周进/摄

  • 撑腰木

    摘要:文人的魔力,大概就是在和事物初见时,心中就酝酿出了适合它们的浓墨重彩,文由情生,情由心生,正如王国维所说的“有我之境”,事物本是冰冷的、遥远的,当人们把自己的感情赋予,它们...

  • 去北边的故事

    摘要:毛线帽,翻毛皮手套,暖够了的电热毯,但神木垒用它出奇的寒冷告诉我这还是不够温暖。在藏区神木垒,稠叠的树、丛与苔守着一年四季的湿冷———沉淀出了黑色的底泥———让犹豫的人干脆...

  • 荐 书

    摘要:活着余华/著《活着》的语言可谓是平淡无奇,仿佛就是从一位乡里老农口中说出。作者只是叙述、冷冷地,却又十分正常地讲述了这么一个不正常的故事。这种语调,像外科医生中的手术刀,冰...

放大 缩小 默认

一蓑烟雨任平生

   期次:第550期      查看:44   


  一首诗词,一支歌曲,一段经典,受益终身。最近央视的一档综艺节目———《经典咏流传》让我再次翻开了林语堂先生的《苏东坡传》,再次和这位“词豪”来一次对话。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,一生豁达从容,一生忧国忧民,都在林语堂先生质朴无华的言语中展现出来,其面容之清晰,精神之矍铄,人格之高尚,才华之横溢,即便是与苏轼已经是相隔数千年,仍能被他的魅力所吸引!
  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、政治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流传下来的诗、词、文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他的书法作品和画作,更是中华文明最璀璨的明珠;他喜爱美食,并对此颇有研究,至今流传下的一道家喻户晓的人间美味“东坡肉”就是出自苏东坡之手;他还精通建筑,西湖的“苏堤”是他留下的史歌……东坡先生除了留下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之外,更可贵的是他还留下了大量的无形资产。他那种旷达的豪迈,豁达的心胸,与民同乐的廉洁,满腔的报国热情……如此种种,为后来的士大夫所推崇和学习,甚至到今天,也不乏为身处逆境之人所寻找的精神出路。
  欧阳修曾对子孙说:“汝记吾言,三十年后,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!”道的都是苏东坡。由此可见,才华从来不是偏向固定的某一个人,历史上也从不会只有唯一一个大才子!那苏东坡到底是什么被后人所赞颂,甚至被后人推到极高的历史地位呢?我认为是东坡先生身上所展示出来的文人气节与其难得的“乐天派”气质,而这种精神,往往又被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。如:《赤壁赋》、《定风波》等。
  苏东坡在其童年与青年时期,那种豁达从容其实并没有表现太突出,他一心所追求的更多是传统的科举功名、入仕报国,在传统儒学观念的影响下,加之苏东坡又处在宋代较为明智的一位皇帝———宋仁宗的统治之下,所以“达则兼济天下”的思想也就成为了青年苏轼的理想指路明灯。
  苏东坡真正表现出其豁达从容的性格是在其壮年时期。当时的他已经开始接触佛家学说和道家学说,并对这两家学派学说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。同时,他也结交了许多僧人朋友,其中精通佛理的大通禅师和佛印便是最要好的两位。他也常去一些寺庙道观感悟佛家的“清静”和道家的“开阔”。这些都像一股新鲜的泉水注入到了苏轼的思想家园中,并开始滋润着这里的思想沃土。这也就成为苏轼后来乐观积极、豁达开朗的思想来源。而后来仕途的几起几落,才使这片沃土上的种子生根发芽。
  在被贬官的日子里,他脱下了文人的衣襟,穿上农夫的粗布,每日醉心于农耕之事,沉浸在山水之间。他远离了官场纷扰,怡然自得。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,也使他的心性出现了变化,这种变化也表现在他的写作上。林语堂在书中说到:“他青年时期讽刺的苛酷,笔锋的尖锐,以及紧张与愤怒,全然消失,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、亲切宽和的诙谐,醇甜而成熟,透彻而深入。”这时期他的作品没有道德目的,没有使命作用,却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作品。
  “失去一切美好东西的人,是最幸福的人!”或许在现阶段年龄的我并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“幸福”,但我想,苏东坡是信奉这一哲学观点的。苏轼在《前赤壁赋》中写到:“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。……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天地之间,万事万物都有其去处,又何必去勉强、去计较得失?纵然是生在人世,一无所有,孑然一身,但总还能游玩于山水之间,可以自由地去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之处,那就是一种幸福!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,转瞬即逝罢了。就算是曹操这样的人物,“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”还不如我们现在有着“渔樵于江渚之上,侣鱼虾而友麋鹿”的这等乐趣。人生苦短,及时行乐,也就只有闲下来,才能有这样的幸福。同样的感叹在《记承天寺夜游》里也出现过,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!”正因为失去,所以才会得到。这样的哲学辩证法在苏轼那里运用得十分得当了,他的乐观和幸福感,大概也就是来源于换个角度看待不同事物吧!
  而在一次出游遇雨时,所作的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,则是表现出了一种不同于 《赤壁赋》那种较为忧伤的从容,而是来源于苏轼内心那种狂放不羁的豁达。这首词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百态的宽容,对生命苦难的不屑,对内心自由的呼唤,可以说是直击人的心灵,涤荡人的灵魂!哪管那么多不顺?一切都随着风雨去吧!就留我独自一人,独享这人间风景,消受这少有人懂的乐趣吧!所有的“归去”,已经没有了四季的变化,没有阴晴雨雪,因为苏轼已然不在乎了……在当今浮躁的社会,有着撩花人眼的各种诱惑,人们每天为生计奔波,为名利奋斗。快节奏的生活已经使我们疲惫,甚至麻木!我们也向往陶潜一样的宁静悠然,也希望有东坡一样的从容豁达,但却达不到那样的心境。这里我们不需要责备汲汲功名之人,因为处在现在的社会环境,迫不得已。当我们得不到之时,也就只能羡慕古人吟赏烟霞,对酒当歌了!但所谓“失去”,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?(小沅米)
放大 缩小 默认

四川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10622次访问,全刊已有5228978次访问